《创意生态+》 诉说港设计
我们常用的水瓶设计其实是有大来头的,平常吃的面包外包装也有着一段有韵味的历史。《创意生态+》展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该活动由香港设计中心主办,是香港设计中心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文化博物馆合作伙伴计划,及“2012香港设计年”重点节目之一,展期将至明年1月2日。
观众可在此领略香港设计对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展览分为四大范畴,包括“香港设计推进的历史”、“亚洲创意城市”、“设计、品牌、商业与社会”及“创意新一代”,涉及建筑、服装、平面、包装、家具等多个领域。作为香港设计中心成立十周年特别呈献之活动,《创意生态+》由来自设计及文化界的刘小康、罗启妍、荣念曾及周婉美担任联合策展人。
日常用品设计有大学问
据介绍,此次展览的主题在于重点探讨香港自20世纪起内在及外在因素如何推动本地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阐释这些因素如何促使创意的产生及拓展,以及企业和品牌如何借协作及社会创新持续发展。展览亦介绍一代设计大师及年青设计才俊最新及具代表性的作品。
“香港设计推进的历史”按时序展现具代表性或标志性的设计元素,展示香港创意生态及设计文化自20世纪60年代起,如何随着香港经济社会演变,说明香港不同年代设计业发展的重大历程。例如一些香港本地品牌对设计的影响。
人们耳熟能详的嘉顿、李锦记、屈臣氏、荣华月饼等香港品牌的包装在展览中得到展示,即便是深圳的观众也有熟悉之感。而在此次设计展上,人们又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追溯这些已融入日常生活的物品的“前世今生”。
例如嘉顿这家创立于1926年的企业,是香港首家进军内地的面包生产商。而从设计的角度看,嘉顿也是开先河者。它是香港首家用蜡纸包装,使得生命面包保持新鲜卫生的食品公司。而嘉顿还是首家香港本土利用彩色印刷制作宣传海报,也是首家使用铁罐礼盒包装月饼的食品公司。
而现在大街小巷售卖的屈臣氏瓶身,其实也大有来头,其是由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香港设计中心董事局副主席刘小康设计的。其设计理念是,瓶子腰身的几处凹陷设计,让饮水人的手指可以握得比较舒服,而瓶盖另一方面则代表着历史的记忆与传承,因为老一辈的人就是用这种杯子喝水的。
身材“玲珑有致”的屈臣氏蒸馏水包装
展现东西方交融美学趣味
除了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追溯描述外,现场的一些展品也以形象的方式展示着香港设计的特色,将一些寻常的材料通过设计的魅力化腐朽为神奇。郑兆良设计的灰褐色单肩蕾丝雪纺衣裳,是一种多功能晚装,不规则的皱褶可以修饰腰线,而内搭裤则可以塑造体形。
现场展示的作品体现着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的时尚趣味。利志荣设计的纸折灯十分别致。折纸是一种传统的小玩意。以直接的方式将折纸转换为立体形状,质朴又漂亮,关键是环保且节省材料。而且其可以通过DIY的方式来由顾客自己组装。
而刘小康的明式绕脚椅则在舒适明快的风格上也体现着东方趣味。绕脚椅以两椅互绕象征文人思想上的交流,君子之交贵在精神上的接触,即使是闲话家常,也没有任何肢体接触,却能够透过诗文曲词与其他文人神交。
商业化和艺术性之外,设计也是公益的
香港的设计除了商业化和艺术性的一面,也展示着其公益的表达以及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由一专门为智障人士服务的非牟利机构与设计师又一山人创立的“红白蓝”通过设计来鼓舞人心。“红白蓝”不仅仅是颜色,也代表着锲而不舍、勤奋和耐力的精神,智障人士也怀着这样的精神反抗歧视,自给自足。
“红白蓝”不仅仅是颜色,也代表着香港人锲而不舍和勤奋的精神。
此次展示的内容还包括设计专业组织、设计院校和政府如何合力推动业界发展,以及香港设计中心成立十年间向社会推广设计的回顾与展望等;“亚洲城市”则透过比较邻近的12个亚洲城市,探讨内外力量如何推动或影响本地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创意新一代”则介绍多位香港年青设计师,为香港设计业开发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