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复杂的,不仅仅是人本身,还有他所处的复杂的环境,决定了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复合体。通常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就会产生认识的一个飞跃,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是认识的深化,是抽象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的、整体的和内部联系的概括和反映。
设计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按某种特定的目的进行有秩序、有条理的技术造型活动,是谋求物与人之间更好的协调,创造符合人类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环境。由此可见设计是人为的和为人服务的,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设计也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就一个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或实体)而言,对其认识的标准可能会不一样,一种是以科学认识为主,追求理性和定量的,注重功能和实用性的标准;一种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追求艺术形式和非定量的,注重个人感受的精神标准。其中理性代表的是客观事实,感性代表的是人类态度。
【 设计的理性方面】在哲学中,理性是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相对于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理性是现实的、冷静的。在设计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理性。设计必须要有理论的依托,设计中的理性因素包括:功能、技术、结构等。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掌握踏实的专业技能,如人体工程学,心理学,力学,工程等。在设计中,我们首先要考虑产品所面向的对象。
【设计的感性方面】感性是人类经由感官,对于某种事物产生直接感觉与情绪的一种能力,相对于理性的概念,感官知觉。尤指内容或方向倾向美学或感情方面的,设计中的感性是人性的表达,它所涉及的方面例如:形态、色彩、材质等。色彩鲜艳的山地车、花样丰富的雨伞、多彩的手机,它们因为充分显示了青春的时尚动感与活力。木、竹、藤、棉、麻等编制产生的产品,具有温和朴素的质感,蕴藏着人造材料无法替代的心理价值。等等这些都是设计的感性的一面。
【理性和感性的融合】 拿工业设计来说,工业设计的对象是物,不管这种物对人起到何种作用,在本质上,它们都是人类的工具。这些工具不管大小还是技术产量是高还是低,都是人的肢体、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延伸。在哲学上,工具具有双重的属性:“工具的人化”和“工具的物化”。工具的物化是指工具存在的客观化,即它的制造技术和工艺。工具的人化就是工具体现出人的生存方式的特征、人的行为方式的特征、物质功能需求的特征及审美需求的特征等。工具的人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好好研究,导致产品冷冰冰不具有感性的一面。只是物化了的机械制成品而已。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不是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的简单堆砌,而是达到内在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为感性的因素把理性的因素的信息完美的诠释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交流愉悦,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感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即愉悦性。
这种理性和感性的交融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形态、色彩、材质等。例如无印良品的产品,从理性方面来说它符合功能和人机的要求,而它用比较感性的形态表达出来,是人产生亲切感、愉悦感,这不得不说是理性和感性的巧妙融合。现代的小轿车,其外形从动力学原理出发,相对地设计成鱼型或楔形,一方面可以减弱空气的阻力,有利于发挥高速功能作用,另一方面从外形上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理性与感性是天平的两端,它们谁也不能压倒谁而趋向于某种平衡。只有将它们相互融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的改善我们的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设计中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使我们的世界不再冷冰冰,使我们的世界充满感情与交流,充满人文的关怀,只有理性和感性的综合才是真正的人性化,设计物的这种感性和理性的融合也达到了设计的极致,是物成为人的生命体外的一部分。只有理性与感性的巧妙交融,才能使产品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一部分的存在都拥有机能与审美的理想极致,这种极致恰恰反映了设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