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加速产业形态由“制造”转“创造”
新闻要点

工业设计加速产业形态由“制造”转“创造”

  工业设计作为高知识、高技术、高文化性的“智慧产业”,贯穿于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对品牌形象的塑造、销售市场的开拓具有重要意义。皖江城市带作为国内新兴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速安徽省工业产业形态由“制造”向“创造”的跃升起到了积极作用。民盟安徽省委建议,以推动工业设计产业为抓手,加快省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给工业设计“开小灶”
  工业设计需要加大政策的引导。省民盟建议,尽快出台《安徽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把产业化作为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出台《工业设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专项资金。营造良好氛围:如开展“工业设计产业基地”、“设计主导型工业示范企业”等的评选表彰活动;鼓励有一些设计能力的制造企业把设计机构独立出来等。
  构建高效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宣传推进,通过展会、论坛、专门的推介会等形式,宣传落实省政府相关精神;通过产业导向、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等形式扶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激励企业增加工业设计投入,全面提升社会和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视,激发企业提升工业设计能力的热情。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省民盟建议,培育工业设计产业。以制造企业的创意构思为起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应集中启动资金,用政府的公信力来给交易双方降低风险,提高信心,重新架构交易双方的交易模式。制造企业提出需求,放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招标的方式征集创意作品,符合要求的再由制造企业购买。
  构建网络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要搭建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用信息化技术将制造企业、工业设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中介和政府机构等组织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设计服务、设计产品交易和人才培养等服务平台,形成创新服务网络。另一方面要搭建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把创意集中起来后向设计企业推介,有市场价值的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开发的作品产业化程度会比较高。在这样的运作环境下,政府争取做到给每个交易环节予以领导和辅助,起到桥梁作用。

  “招得来”与“养得起”
  据反映,安徽省工业设计企业多数为小型企业,设计师数量一般在12人左右,多数为刚从学校毕业的本、专科生。工业设计的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在经验与功底上无法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计力量相比,更无法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力量抗衡,设计产品也基本在低端徘徊;另一方面,受企业规模限制,资深设计师的招聘难度较大,“招不来养不起”成为工业设计企业发展的难题。
  省民盟建议,构建高素质人才支撑体系。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加强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把工业设计人才列入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人才的引进;同时依托在皖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对口专业人才;坚持产学研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特长,引进高层次的设计人才,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提升全省工业设计的层次。